近两年来,中国的工业设计领域十分活跃。以2004年全国首届工业设计大赛为标志,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到有识之士,大家都急切地盼望中国的工业设计能快速进入产业化发展的规模和层次,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为此,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民间,很多人在积极地推进工业设计产业化。但是,如何找到最佳的快速发展途径,是普遍关心和求之未解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个新途径——将产品经理群体纳入工业设计领域,通过这一群体的推动,加速工业设计产业化的进程。
一、普遍期待进入产业化发展
随着市场化及国际化竞争的加剧,以发展制造业为优势的中国,对工业设计的需求迫在眉睫。在这个背景下,2004年,在社会多方提案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广泛听取社会有关方面建议的基础上,积极、审慎地进行了国家发展政策的制定工作,完成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政策(征求意见稿)》。政策指出:“鼓励和促进工业设计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协调我国自主科技创新和设计创新的同步推进,在提升企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扩大就业渠道、创造新的就业空间;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因这是一项系统化的政策,需要社会多方资源的互动和协调;又因为中国的工业设计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缺乏可资分析和判断的行业数据作为制定国家政策的参考,故国家发改委的政策至今无法出台。而以振兴制造业为国策的中国经济急需工业设计的发展,国家政策对工业设计的产业化发展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与工业设计相关的社会各方都在热切地盼望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以促进中国工业设计的产业化发展。
二、忽视了产业化的需求主体
近十年来,工业设计方兴未艾。而普遍期待的产业化发展并未出现。这种状况已引起从政府到相关的社会各方的思考。其实,在这些思考中,我们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谁是工业设计的需求主体?或言,谁是工业设计产业化的最大动力?直到目前,大家普遍缺乏对这个主体的认识,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提高专业人员和专业机构的水平,引导企业重视工业设计,就能够促进和提升整个工业设计的行业发展。于是,以行业协会为主导的社会多方机构,其努力多表现在:组织各种以专家学者为主要参与对象的专业性研讨会、交流会、优秀设计评比活动、国内外交流活动等等(其中不乏促进个别企业和设计公司之间的合作)。|
由于缺乏对需求主体的认识,自90年代以来,尽管社会多方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人们依然没有看到工业设计向着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尽管当国家发改委也明显的感觉到,市场的发展确实需要国家政策予以导向时,却难以找到最有效的途径。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找到能够推动工业设计向着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所在。在不断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后,人们在思考着:怎样才能在更大范围、在整体意义上推动工业设计的产业化发展。
那么,制约工业设计向产业化发展的决定性主体是谁呢?
三、产品经理群体是产业化的强大动力
事实上,当前制约工业设计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中的产品经理群体。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妨从“需求”这个本源性的出发点进行简单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与工业设计相关联的社会链上有四种主要组织——工业企业、设计公司、高等院校、行业协会。这四者的社会功能是:企业运用工业设计实现产品构造;设计公司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高等院校培养专业设计人才并提供有限的设计服务;行业协会则是促进以上三者的互动(行业协会还兼有政府背景的行业管理和导向职责)。在这四者的关系中,企业是工业设计的最根本的需求者,起决定性作用,倘若脱离了企业的需求,其他三者的价值均不存在。而在当前的绝大多数的企业中,对工业设计的需求是通过产品经理的职能实现的。因此,一个基于现实的客观存在:工业设计的需求主体是企业中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是怎样一种职业呢?产品经理的职责是,负责产品由构想到成形的全过程策划与监控,这其中,工业设计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一般情况下,在委托设计的管理中,产品经理有充分的话语权,他们的工作基本上决定着工业设计的结果。产品经理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呢?产品经理是一个新兴的人数广袤的职业群体,它形成于8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经济。产品经理一词的形意创造始自美国企业p&g。如今,在中国的大多数企业中都设有这种职位(称谓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中诞生的企业更是如此。而且每个企业的每个产品系列都至少有一个产品经理掌控着产品规划。由此可想而知,这个群体的基数是多么庞大。但是,绝大多数产品经理的所受教育背景与工业设计无关,他们对工业设计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工业设计的管理能力十分欠缺。然而,他们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却决定着工业设计的存在状态。对在产品规划中涉及的工业设计管理来说,产品经理往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个有着庞大数量的职业群体,是事实上的工业设计最大的需求主体。因此,显而易见,产品经理这个庞大群体的客观存在,其职责和作用是多么重要!所以,要想从根本上促使工业设计走向产业化,必须依靠产品经理的力量。在目前以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产品经理支配和掌控工业设计需求的状况不会改变。因此可以说,工业设计产业化最可依靠的中坚力量是产品经理群体。现在,我们需要改变思路,不能总是停留在以往那种只重阳春白雪的学术探讨和曲高和寡的成果评比,走出从专业领域再到专业领域的习惯性怪圈。从需求者的角度反观推动产业化的努力方向,充分认识产品经理这个群体的关键作用,调动起这个群体的积极性。那么,我们就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促使中国的工业设计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
四、激发产品经理的群体作用
如何激发产品经理群体投入到工业设计的产业化进程中呢?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了解产品经理的存在状态及其需求入手。产品经理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学历专业大多为理工科;他们的工作带有综合性,其策划与管理的成分很多;他们对市场和消费者必须有充分的了解;他们对产品的生产工艺及其过程必须十分清楚;他们对工业设计的质量应该具有很好的判断力。但是,实际上,由于学历专业所限,他们不同程度地缺乏工业设计管理的能力。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由于这是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他们缺少社会性的、行业性的规范和组织,而规范和组织对他们来说又是十分的重要,因为一个行业的发展是离不开行业规范和行业组织的。就人的社会性而言,人们普遍寻求社会性组织形式的行业归属。社会性组织能够把不同的个体紧密的联系起来而形成某种群体势力,依靠这种势力,不同的社会群体可以更有效的完成各种不同的社会使命。社会的构成和进步离不开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也必然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或寻求或被纳入到有形或无形的社会归属之中。按照这种规律推论,产品经理这个庞大的群体,必然有寻求社会归属的需求。因此,从推进工业设计向产业化发展的角度而言,应该及早地充分利用和满足产品经理群体对社会归属的客观需求。不难设想,如果使产品经理群体有了组织形式的社会归属,那么就可以通过它来完成许多对行业发展有益的推动,例如,建立行业性规范与资质认证,进行各种能力培训,促进相互沟通与合作,等等。
因此,从现实的需要出发,把产品经理纳入到工业设计协会的组织中来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即解决了产品经理群体的社会归属问题,又极为壮大了工业设计的推动力量,使工业设计在应有的、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展开有效的大规模推进。完全可以说,没有产品经理群体的参与就会延迟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化的全面而迅速的推进。
五、怎样调动产品经理的积极性
将产品经理群体纳入到工业设计协会的组织中来,便可以通过协会这个平台展开各种工作,例如:宣传国家行业发展政策、调研企业工业设计状况、进行从业人员培训、建立和推广行业规范、开展必要的资质认证、促进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沟通各种经验交流、……等等,可做的工作很多。
这里,提出几个具体的建议:
1、以市场化方法运作协会的组织平台
产品经理人群是数以万计的群体,管理和运作这样一个群体的协会组织,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如何解决投入问题?首先应明确一个原则,即市场化的原则。具体办法上,可通过两种途径予以解决:第一,收取一定的会员费。因产品经理人数巨大,会员费当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第二,成立一个股份制公司,以维持日常性的、开展经营性的旨在对行业进步有益的工作。成立股份制公司,可及时解决组织性的启动工作。
2、创办会员刊物
获取行业信息是会员对协会组织的基本要求,为此,应创办一份会员刊物。刊物装帧不必奢华,但求内容实际、丰富、有益。应免费赠送。刊物的运作如能做到以刊养刊则最好。刊物内容应以整合产业链信息为重点。
3、开展各种有助于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化发展的活动
激发、提升产品经理的群体作用是协会的根本任务。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展开活动。例如:宣传国家行业发展政策、调研企业工业设计状况、进行从业人员培训、建立和推广行业规范、开展必要的资质认证、促进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沟通各种经验交流……等等。
特别要重视培训。产品经理的工业设计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及时有效地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培训是促进快速提高的最佳方式。应加大对产品经理的培训力度。
总之,以行业组织这个平台,不仅可以聚拢产品经理群体,还可以各种方法充分调动这一群体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迅速、全面、广泛地推进中国工业设计产业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产品经理群体是当前工业设计的需求主体,因而必然是推进工业设计向产业化发展最可需要的中坚力量和推动力量,充分调动起这个群体的积极性,就能够加速中国工业设计的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