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纵观全局,2003年早周期和顺周期行业以较高的行业景气度领跑全年。早周期和顺周期行业在1、4季度领涨,3季度下跌,体现出与经济周期和流动性环境较高的相关性,而对经济周期敏感性较低的消费类行业全年较为颓势。稳定的业绩增长和较高的行业景气度是主涨行业全年领跑的核心驱动力,低估值提供了低位介入的条件,但对收益的贡献较低。可以看出,宏观增长及流动性环境是2003年行情的主要驱动力,在此背景下周期类行业的高景气度作为行情主线贯穿全年。
聚焦“非典”,一阶段和三阶段周期行业强者恒强,二阶段医药和必需消费较为抗跌。一阶段汽车、银行、钢铁、非银金融、传媒和公用事业领涨;二阶段医药以-0.5%的跌幅相对占优,必需消费在行业间的表现明显占优,可选消费跌幅较深,周期类和非银金融也跌幅居前。三阶段休市期疫情得到明显好转,汽车、公用事业、采掘、银行和钢铁等一阶段强势行业重新上涨,医药和农林牧渔收跌,纺织服装和食品饮料涨幅在中下游。
疫情背景下的全年视角:科技主线优于周期。与“非典”之前类似的是,本轮疫情进入第二阶段前,市场也有周期和科技两条明确的主线,不同的是,本轮疫情的发展目前难以预测,其对经济影响的时间及幅度也较难估计,由此会加重市场对经济强相关行业的担忧,周期行业背后的驱动因素将面临不确定性。相对的,科技主线背后的逻辑是经济转型、国产替代和全球性的行业景气度提升,新型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半导体和新能源车的下游需求与疫情相关性较弱,行业景气度向好的趋势更加稳定。
疫情背景下的短期应对策略:以银行、医药为守,逢低介入科技龙头。周期股前期涨幅较大,短期内经济复苏预期受阻,开市后资金有兑现需求。金融板块中银行受益于估值水平较低和业绩相对稳定,短期内有望获得超额收益。疫情对白酒、调味品的影响偏负面,对乳制品、休闲食品的影响偏中性,短期可作为避险品种,但年内依然面临估值过高、外资流入放缓的压力。医药行业中预防性用药及医疗物资将迎来爆发,但药品公司可能会低于预期,而其它与疫情无关的医疗领域则均会受到负面影响。科技股前期涨幅较大,目前估值不低,短期内也将面临调整,但若龙头股出现阶段性调整,可以逢低介入。
他山之石。1月23日至31日,港股30个细分行业中仅“消费者主要零售商”(即商贸零售)录得0.31%的正收益,公用事业、银行、日用品相对抗跌;跌幅居前则是半导体、有色、电子和社服;整体短期表现与上述判断基本一致,即银行和部分必需消费品抗跌,周期和科技股回调。
风险提示:盈利复苏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