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影评:不明觉厉的翻转与解构
文/司马平邦
刚刚得知,今天《控制》在五部西片的强烈围剿下,依然获得了17%的排片量。其实还是挺希望这部有诚意、新意和胆识的国产电影可以在西片中突围吧。至少可以证明,面对好莱坞,还是有华语电影可以挺住的。
我想,在百度百科上,《控制》的故事应该是这样介绍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之城,保险公司职员马克(吴彦祖饰)为了替母亲缴上昂贵的高级养老院费用,不惜替公司做伪证,却遭神秘人的要挟,被迫去银行盗取巨款,而银行经理竟是马克的初恋情人洁希(姚晨饰),得到那笔钱后两人旧情复燃,但他们仍然没有摆脱神秘人的“控制”,于是在神秘人和被骗社团老大豪哥(任达华饰)和老二魔鬼(戴立忍饰)的双重压迫之下,马克被逼到生死边缘……云云。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庸俗而简单的黑帮犯罪故事――如果在好莱坞1970年代和香港电影的1990年代,这样一个直线行走着的故事脉落,配合上肌肉、鲜血以及美女大胸和美腿,便足以制造为令人血脉贲张的商业电影。
所以,这时候如果能厘清导演毕国智对这个简单的故事的再创作,就变得极为可贵――因为,如果把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再创作为另一个极其不简单的东东,它就意味着,当代的电影导演们亦可以随便抽取从前任何一例经典故事,进行同样的不简单的再创作,达到如眼下的《控制》这样的出人意表的爆炸性慑人效果。
首先,毕国智以《盗梦空间》式的结构方式,对之前那个“简单的故事”进行了逻辑翻转的处理,电影名为“控制”,却又不止步于故事中的每个人拥有单向的控制或者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在故事行进到最后时,找到一个完美的结点,再让故事中那些控制和被控制的角色,重新具有了被控制和控制的双重性格,即,他们既是被控制之人,也是控制人之人,他们既是控制人的人,最终却一定要成为被控制之人。
保险公司小职员吴彦祖最先出场,之后牵出黑帮老二戴立忍,之后再牵出黑帮老大任达华,常规逻辑一定是这3个人物依次按“被控制”规则联系一起,但导演最后却大胆地玩了一个巨大的不可思议的翻转,最后,黑帮老大成了这控制链条上最小的卒子,趾高气扬的黑帮老二,虽然人称“魔鬼”,最后被证明不过是吴彦祖手里的一只小怪物。
当然,像解数学题一样对电影进行解析,不可能替代解读这部电影的真正魅力所在,但为不做剧透计,我决定对此翻转手段的解读就至此为止,余下部分,希望有兴趣搞清楚的观众能到电影院去提高一下智商。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
其次,导演毕国智为完成人物关系的控制到被控制的成功翻转,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更为绝纱的处理办法,解构,即他几乎让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身份,利用电影蒙太奇的时间差,让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情节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关于这一点,其实,姜文早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就曾做过奢侈、夸张的使用,但那样做的结果是,绝大数中国观众即使看两遍三遍也一样如坠云里雾里,这就不如毕国智,他首先把故事里的角色只集中围绕在吴彦祖、戴立忍、任达华这3个基点上,周边角色的多重身份是分别随着这3个基点的身份转换而转换的,出就不会再犯《太阳照常升起》的那种杂乱无章的体验错误,可以既让观众觉得手段新鲜,又能让他在片刻的纠结和沉思之后,豁然开朗。
用时下非常流行的一个网络词语概括之,这就叫“不明觉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