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街 位于北市区。原为通往陕北的古道,约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称十里铺,1958年后逐步扩建形成街道,得名红旗街,经市政府1981年12月正式命名。南起川口桥,北到小河沟口,全长2100米。驻有中共铜川市王益区委、区政府、铜川矿务局、市人武部以及市工人文化宫、铜川饭店、新风商店等120个单位。沿街多系4层以上楼房建筑,市容整洁、交通方便,是全市经济、文化中心,繁华街道之一。
七一路 位于北市区。南起小河沟口,北到大同路西端丁字路口,全长1500米。原为通往陕北的古道,道旁有少数几家店铺,群众称七里铺。1958年改道扩建形成街道后,得名七一路,经市政府1981年12月正式命名。沿街驻有铜川煤炭基建公司、以及商业、饮食、文卫、医药等单位。楼房林立,布局整齐,是市内繁华闹街之一。
五一路 位于市区中北部。南起大同路丁字路口,北到河滨路北端丁字口,全长887米。此路原为通往陕北的古道,约于民国2年(公元1913年)因位于距老县城五华里处,设有店铺,群众习称五里铺;1958年后得名五一路,经市政府1981年12月正式命名。沿街驻有铜川火车站、铜川图书馆、饭店以及百货、五金、饮食、邮电、医药、工艺门市部等单位,以楼房建筑为主。市容整洁,交通方便,是市区繁华街道之一。
延安路 位于市区北部。南起五一路北端丁字口,北到老县城南关路叉口,全长2660米。原为通往陕北的古道,因老县城南三里处道西有药王洞古庙,群众习称这一带为三里洞。1949年后逐步扩建形成,1958年定名延安路,经市政府1981年12月正式命名。沿街驻有一九四地质队、市一、二运输公司、自来水厂等单位以及商业、饮食门市部。
同官路 位于市区北部,老县城东侧。南起南关路口叉口,北到铜川桥北与频阳路交汇,全长1980米。沿街驻有省三运司、铜川汽车站、制药厂、印台区人民政府、红卫饭店等单位。此路原为通往陕北的古道,1969年改道后逐步扩建形成,取原同官县的“同官”二字定名,经市政府于1981年12月命名同官路。
川口路位于市区南部,川口区片,南起红卫桥,北到柿树沟桥,全长1400米,均宽11米,沥青路面。沿途驻有矿务局中心医院、基建公司建材厂、市电影公司、川口影剧院等单位。中段建有川口盘道花园。此街原为通往陕北的古道,1975年改道扩建逐步形成。1981年12月取郊区川口村的“川口”二字由市政府命名川口路。
宜园路 位于市区南部,铜川火车南站之西。南起宜古村立交桥,北到红旗桥丁字路口与体育桥相接。全长1000余米,均宽11米,沥青路面。修建于1959年。取宜古村、桃园矿名称中的“宜园”二字,经市政府于1981年12月命名。沿街有铜川火车南站、市公共汽车公司等单位及居民住宅等。
体育路 位于市区中部,漆水河东。1959年后逐步形成。南起红旗桥丁字路口,北到药材公司铁路平交道口。偏南北走向。全长1250余米,均宽11米,沥青路面。沿街两侧树木成荫。因该路在市体育场西侧,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
玉华路位于市区中部,七一路东侧。南起公园路中段铁路平交口,北到大同路西段十字路口,全长1000米,均宽15米,沥青路面。开拓于1958年,取铜川北部唐玉华宫遗址的“玉华”二字经市政府于1981年12月命名。沿路驻有延安汽车客运站、市电机厂、通用机械厂、省三运司汽车修理厂等单位。
河滨路位于市区中部,铜川火车站东侧。开拓于1958年,1967年扩建,因位距漆水河西岸,习称河滨路,经市政府1981年12月正式命名。东北起大同路十字口,西南至五一路北端丁字口,全长1110米,均宽11米,沥青路面。沿街驻有市粮油公司、火车站货场以及饮食、日杂、土产等门市部。
青年路位于市区中部偏北。漆水河桥至青年路立交桥,呈东西与南北弧形走向,全长1200米,均宽12米,沥青路面。开拓于1958年,以后逐年扩展改建而成。取名青年路,经市政府1981年12月正式命名。沿街建筑物多系史家河煤矿和三里洞煤矿职工家属住宅,并有河滨路粮站、三里洞煤矿中小学、青年路街道办事处等单位。
重兴路位于市区北部,漆水河东岸(分为南北二路)。南起青年路立交桥北到城关石桥,1972年开拓,1974年建成,全长3080米,均宽19米,沥青路面。取同官老县城宋建重兴塔的“重兴”二字并冠以方位,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
频阳路位于市区北端,漆水河东岸。1976年修建。据民国三十年《同官县志》记载,此路北端为频山,1981年12月经市政府命名为频阳路。南起城关石桥,北至铜川桥,全长1540米,均宽19米,沥青路面。
新川路位于市区南部,漆水河东岸。南到红卫桥,北到宜古村立交桥,全长1130米,均宽11米,沥青路面。1960年逐步扩建形成。1981年12月取新川水泥厂“新川”二字经市政府命名。沿路驻有新川水泥厂、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铁路中小学及部分居民住宅。
王家河路位于市王家河沟内(分南北两段)。南起柿树沟桥,北到王家河煤矿,全长7000米,均宽8米,沥青路面,原系行人古道。1958年加宽扩修,曾定名东风路。1981年12月以地域名称冠以方位经市政府命名为王家河北路、王家河南路。沿路驻有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二号信箱、基建公司一中、市王家河中学、铜川一号信箱、七号信箱、八号信箱、王家河煤矿及商业网点、居民等。
公园路位于七一路中段南侧。西北起人民浴池,东南至人民公园。全长850米,南段宽15米,北段五米,沥青与土路面,是一条横穿体育路待扩建的街道。开拓于1964年,是通往人民公园的正街,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
育才路 位于红旗街地区之西。原系断续便道,1971年逐步扩建续成。西起煤技校向北折经矿务局招待所后侧,东南与苗圃路相接,西北与东南弧形走向,全长1310米,均宽5米,沥青路面。沿街驻有煤技校、红旗街小学、矿务局第二中学、矿务局中心小学以及日杂等服务门市部,因沿路多系学校,故取“育才”二字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
大同路 位于市区中部东侧。西北起七一路与五一路衔接处的丁字口,东南跨铁路至市收容所,呈西北与东南走向,全长1000米,宽约12米,沥青路面。此路原系通往大同沟的人行便道,1958年扩建形成,得名大同路,1981年12月经市政府正式命名。沿路有盐务局、市三中、大同路小学等单位,西北段南侧设有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健康路 位于大同路中段西侧。开拓于1960年,因市人民医院修建于此,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健康路。北起糖业烟酒公司,南至第二建筑公司,全长400米,均宽8米,沥青路面。沿街驻有市人民医院等单位。
三里洞路 西接延安路中段,东连重兴南路北端,是贯通两路和三里洞煤矿的主要街道。全长1050米,均宽约6米,沥青路面。开拓于1958年,因位于三里洞地区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驻有铜川供电局、三里洞煤矿以及该矿中学等单位,并设有饮食、理发、日杂等门市部。
黄堡街位于市南黄堡。约于宋熙宁初年(公元1069年)形成,以黄堡镇而得名。西起西包公路,南到铁路涵洞口,东北与西南走向。全长500余米,宽约8米,沥青路面。沿街驻有建筑陶瓷厂、影剧院等单位。
新市街 位于黄堡火车站东侧。约于1941年随着黄堡火车站的修建形成新的街道,群众习称新市街。北起煤建公司经销站门口,南到河东沟口涵洞。全长1800余米,均宽6米,沥青路面。两侧驻有黄堡小学及铁路职工家属住宅。
南 街 位于铜川老县城内中心南部。据民国33年《同官县志》记载:约开拓于北周建德四年(公元575年)以方位而得名。北起十字街口,南与延安路相接。全长580米,均宽5.5米,沥青路面。沿街驻有铜川师范学校等单位及商业门市部等设施。
西 街 位于铜川老县城中心西部。开拓时间约与南街同一时期,以方位而得名。东起十字街口,西至铜川师范附小。全长120米,均宽8米,沥青路面。沿街建筑以砖木结构平房为主,驻有幼儿园、市五中、铜川师范附小及居民。
东 街 位于老县城内中心之东,开拓时间约于南街同一时期。以方位而得名,全长200米,均宽7米,西起十字街口,东与同官路相接,沥青路面。
北 街位于铜川老县城中心北部。开拓时间约与南街同年,以方位而得名。全长550米,均宽5.5米,南起十字街口,北与同官路连接,沥青路面。沿街驻有影剧院、百货门市部等单位。街中心有集市巷东西贯穿,是铜川较古老的贸易市场。
史家河路 位于市区史家河沟内东侧,是通往王石凹煤矿的主要道路。1956年随着史家河煤矿的兴建而逐步形成。以史家河地域名,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西起青年路十字口,东到史家河煤矿矿部,全长1800米,均宽8米,沥青路面。沿街驻有史家河煤矿、矿子弟学校等单位。
芳草堤路,位于市区偏北部,漆水河西岸。因此路沿河堤而形成,地势低凹湿润,多生长绿草,驻地单位及居民种植花草芳香宜人,故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芳草堤。开拓于1973年,南起延安路人防洞口沿河北上与三里洞路相接,南北呈“(”形走向,全长1620米,均宽6米,土石路面。驻有铁路工程局一处学校以及一九四地质队家属区。
青年路小街位于青年路北段西侧。西起漆水河岸,东到青年路,全长400余米,宽8米,沥青路面。沿街两侧建筑多系平房。是回、汉族聚居之地。民国38年因位处灰堆坡村西的平坦处,俗称“西坪”。1950年后因摊贩多集中于此,习称小街。1981年12月冠以青年路经市政府命名。
方泉路 位于虎头、济阳两山之下。原系老县城西古路,于1975年以后扩建形成。因唐贞观元年得名的“方泉”位于此路西侧,1981年12月经市政府命名方泉路。南起老县城南门与南街接头处,向西折而北至集市西巷西端。全长550米,均宽6米,沿路驻有市干休所、基建公司二处家属楼、铜川师范附小等单位。
桃园路 位于市区东部,宜园路东侧。西起桃园旅社南侧巷口,跨铁路南至桃园煤矿。全长560米,均宽6米,石子路面。形成于1960年,是通往桃园煤矿的专用道路。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
上河路位于频阳路东侧。修建于1956年,原为铜红公路的一段,1958年成为运煤专线。因处漆水河上游,经市政府1981年12月命名。南起城关石桥东端,北到雷家沟口。全长835米,均宽6.5米。
焦坪街 长500米。宽12米。
巷道名称录
标准名称汉语拼音长度与宽度起止段落建工路长600米,宽4米矿务局医院至川口变电所光明东巷长1200米,宽4米宜园路中段至光明桥光明西巷长140米,宽4米红旗街派出所至光明桥利民巷长184米,宽6米红旗街至育才路苗圃巷长500米,宽5米市邮电局北侧至红旗苗圃新裕巷长180米,宽6米铜川饭店至煤技校新建巷长277米,宽4米市政府南侧至无线电厂王益巷长400米,宽8米延安供销转运站至王益粮站服装巷长300米,宽8米市电机厂北侧至服装厂山城巷长400米,宽6米小河沟经前山居委、基建公司小学至七一路道东巷长460米,宽4米搬运公司至面粉厂后侧芳草南巷长350米,宽5米漆水河西岸与芳草堤相接芳草北巷长275米,宽6米漆水河西岸与芳草堤相接芳草中巷长380米,宽4米延安路南折与芳草堤相接老站巷长200米,宽8米五一路公安派出所之巷水道巷长320米,宽4米方泉至同官路相接集市东巷长135米,宽6.5米同官路东至北门十字街口集市西巷长145米,宽6.5米北门十字街口至虎头山下黄堡镇 自然镇,位于铜川南市区和北市区之间。地处开阔川道,漆水河从中穿流南下入耀县,西包公路、咸铜铁路从东西两侧通过。其名称由来已久,旧志无载。
据1944年《同官县志》记载,黄堡镇自古为铜川重镇。早在北魏永安元年(528),于此设黄堡县。传县城建于北寺村。宋熙宁初年改建黄堡镇,金代尤为重镇。明嘉靖二年(1528),修寨于镇北(现黄堡医院附近),筑有堡墙,内占地200余亩,寨系独出之阜,西临小河,北临漆水,均高十余丈,东南依土崖,高约七、八丈,唯东北角有桥形小道通北原。明末因乱移镇于寨内,半住居民,半为商号。民国26年(1937),商号逐渐下移于镇街。历史悠久的耀州瓷窑遗址在今黄堡街南的新村和南寺附近,北宋时瓷业兴旺,金元时因战乱破坏,瓷业废弃。
解放前,此镇在民国17年至29年相继建有煤矿、瓷器厂、水泥厂、造纸厂等省内工业,均以旧式机械与手工参合操作。并设有百货、粮食、药材、染坊、成衣、皮件店等30余家商号及中心学校一所。厂房、住宅简陋,生意萧条,道路坎坷。解放后,黄堡镇发展成较集中的工业区,建有市电瓷厂、水泥厂、灯泡厂、纺织厂、建陶厂、建材公司及中学、小学、医院等单位,楼、平房建筑星罗棋布,形成一片新式建筑群。黄堡街是本镇的中心闹区,百货、五金、银行、邮电、食堂、旅社、肉食、影剧院等服务行业沿街设立。农历二、七逢集,历来是铜川市南耀县北部的重要工商、农副交易市场。
金锁关镇 自然镇,位于北市区市北20公里处。据1944年《同官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金锁关历代均为兵家重戍。军工设施此建彼毁,兴废相替。据载明嘉靖32年(1553),参政张涣,令知县亢庆鸿筑关城及二水关,署巡司,设守备�...